1942年7月冀中军区警备旅王长江率500勇士河北馆陶北阳堡浴血奋战

馆陶 更新于:2025-09-24 23:52
  • baobeima731225
    1942年7月,冀中军区警备旅在王长江指挥下,就带着500来个老战士,在河北馆陶县北阳堡这个小村子,顶住了几千日伪军的围攻。
    首日就干掉600多鬼子兵,这仗打得日军直挠头。弹药充足是关键,他们之前缴获了不少子弹,这次算是放开了手脚。

    王长江这人不是凭空冒出来的硬茬子。他早年在西北军摸爬滚打,从普通士兵做到连长,见惯了军阀混战里的苟且。也尝过国土被占的憋屈。1937年鬼子全面侵华,他看着自己守护的百姓被欺负,国民党部队却一味撤退,干脆带着身边二十多个兄弟脱离旧部,一路辗转找到八路军
    这人身上有股狠劲,训练时对战士们严,打起仗来更敢冲在前头,500个老战士里,有一半是跟着他从冀南打到冀中的老兵,没一个服软的主儿。

    北阳堡能守住,不全是靠硬拼,村子的地形先占了便宜。村子不大,四周有半人高的土墙,村东头还有片老枣树林。西头是几处废弃的砖窑,这些都成了天然的掩体。战前王长江带着几个排长绕着村子走了三圈,把土墙挖了不少射击孔,砖窑里也藏了两挺重机枪。就等鬼子往里钻。至于大家最关心的弹药,其实是上个月在临清县一次伏击战里缴获的——当时一队日军押送着三辆马车的弹药。准备送往前线,警备旅摸准路线,在必经的高粱地里设了埋伏,没费多大劲就把鬼子解决了。光步枪子弹就搬回来两万多发,还有几十箱手榴弹,这才让战士们有了“放开手脚”的底气。

    战斗打响那天,天刚蒙蒙亮,鬼子的炮火就先轰了过来。炮弹砸在土墙上,溅起的泥土到处都是,不少战士的帽子上都落了土。可没人敢动。王长江在村中心的磨盘上指挥,手里拿着个铁皮喇叭,声音哑着喊。沉住气!等鬼子靠近了再打!很快。穿着黄军装的鬼子端着刺刀冲了上来。离土墙还有三十米时,东边的射击孔里突然冒出火舌,头前的几个鬼子应声倒地。这时候。。村西头的砖窑里。重机枪也响了起来,鬼子的冲锋队形一下子乱了。

    负责守东墙的是三班长李老根,他是个山东汉子。之前是猎户出身,枪法准得很,那天他趴在土墙后面,眼睛盯着鬼子的机枪手。只要对方的歪把子机枪一响,他的步枪就跟着开枪,先后撂倒了三个机枪手。打到中午。他的胳膊被弹片划了个口子,血渗出来把袖子都染红了,身边的新兵想给他包扎,他摆摆手。先把鬼子打退再说!这点伤算啥,当年打兔子的时候,被狼咬了都没退过!就是凭着这份劲,东墙硬是没让鬼子突破一步。

    其实战士们能撑住,还有个藏在背后的力量——北阳堡的老百姓。战斗打响前,大部分村民都转移到了后方,但有五个老人没走,他们说。部队保护我们,我们也得帮点忙
    60岁的张大爷带着几个老人,在村西的地窖里烧开水,每隔半个钟头就冒着炮火往阵地上送,有一次水罐被流弹打穿,热水洒了他一腿,他咬着牙还是把剩下的水送到了战士手里。还有个叫小花的姑娘,才十五岁,躲在砖窑后面帮着抬伤员,看见伤员疼得哼唧,就掏出怀里的熟鸡蛋,一个个剥给他们吃。

    日军打了一天,死伤600多,还是没攻进村子,领头的鬼子军官气得直摔望远镜。他们本来以为,一个小村子,几千人一冲就破,没料到这500个八路军这么能打,更没料到老百姓还跟部队一条心
    要知道,1942年的冀中根据地,刚经历过日军的“五一大扫荡,不少地方被鬼子烧了村子。部队处境艰难,北阳堡这一仗,就像一剂强心针,让周围的百姓知道,八路军还在,还能打胜仗;也让其他部队看到,只要利用好地形。攒足弹药,再加上军民一心,就算兵力悬殊,也能跟鬼子硬刚。

    这仗赢的不只是数字上的胜利,更是一股子气——是战士们不愿当亡国奴的骨气,是老百姓跟着部队保家卫国的志气
    往后再有人说起冀中抗日的故事,北阳堡这500个老战士,还有那些没撤走的村民,总被人一遍遍提起。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举报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