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珠237003374
巫蛊之祸从一开始就埋下了伏笔,卫子夫的独宠椒房到失宠自尽与卫太子刘据的悲剧都源于武帝的早年经历。
建元二年的长安城,18岁的刘彻站在长门宫外,听着里面陈阿娇的哭声,脸上没半点波澜。当年为了借馆陶公主的势力登上帝位,他说过“金屋藏娇”的戏言,可如今阿娇为了争宠,竟让女巫楚服扎小人诅咒卫子夫。刘彻下令彻查时,盯着楚服被腰斩的场面,心里埋下了根刺——巫蛊能乱后宫,更能动摇皇权,这是他绝不能忍的。而这一切的源头,是他早年被窦太后、馆陶公主掣肘的屈辱,让他对“威胁皇权”的人和事,恨之入骨。
他宠卫子夫,起初不只是因为她温顺貌美,更因为她出身卑微,背后没有外戚势力能拿捏自己。卫子夫生下刘据时,刘彻抱着襁褓中的太子,对卫青说“以后这江山,要靠你们叔侄守”。可当卫青、霍去病横扫匈奴,卫家子弟布满朝堂时,他又开始坐立难安——窦太后把持朝政的阴影又冒了出来。他故意提拔霍去病制衡卫青,霍去病早逝后,又暗中扶持李广利,就是怕卫家一家独大。卫子夫看在眼里,渐渐收起了往日的笑容,椒房殿的灯火,越来越少为武帝亮起。
刘据的性格,成了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这孩子像极了仁厚的文景二帝,见刘彻穷兵黩武、重用酷吏,总忍不住劝谏。有回刘据为受冤的大臣求情,刘彻摸着他的头说“朕替你担着恶名,你将来做个仁君就好”,可转身就对江充说“太子太仁柔,怕是镇不住那些老臣”。他早年为了夺权,连亲祖母、亲姑姑都敢斗,怎么会相信一个“仁柔”的太子能守住自己打下来的江山?江充看透了他的心思,才敢借着“查巫蛊”的由头,把祸水引向太子。
征和二年的夏夜,长安城里火光冲天。刘据被逼得拿着符节调兵反抗,刘彻在甘泉宫听着江充的汇报,拍着案几骂“逆子!果然要反!”他忘了刘据小时候跟着他射猎的模样,忘了卫子夫当年为他缝衣的温情,满脑子都是“皇权被夺”的恐惧——就像当年窦太后把他的新政全废时一样。直到刘据兵败自杀,卫子夫悬梁自尽,使者带回太子的遗书,他才发现上面全是冤屈的哭诉,可一切都晚了。
后来他建思子宫、归来望思台,对着太子的牌位老泪纵横。可他始终没明白,自己亲手毁掉的,不仅是妻儿,更是当年渴望“不受制于人”的初心。早年的权力斗争,让他把“猜忌”刻进了骨子里,既怕外戚专权,又怕太子软弱,既宠卫子夫,又防着卫家,最终被江充钻了空子,酿成大祸。
卫子夫的失宠,不是因为年老色衰,是因为她成了“卫氏外戚”的象征;刘据的悲剧,不是因为巫蛊构陷,是因为他不符合武帝心中“强势帝王”的预期。而这一切的起点,都是刘彻早年在窦太后、馆陶公主手下忍辱负重的日子——那些日子教会他如何夺权,却没教会他如何信任。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